素质教育同数学教学要有效融合
发布时间:2023-03-24 19:44所属分类:教育类期刊浏览:次
素质教育同数学教学要有效融合 数学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数学素质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更强调基础性、全面性、适应性;教学方法上,更强调灵活性、变通性,能够宽容学生的个性差异,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不足得到补偿,长处得
素质教育同数学教学要有效融合
数学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数学素质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更强调基础性、全面性、适应性;教学方法上,更强调灵活性、变通性,能够宽容学生的个性差异,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不足得到补偿,长处得到发挥。只有通过数学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1.提高数学素质教育的原因中国的数学教育把课堂教学作为唯一的途径,着重强调课堂集体灌输一种教学形式,搞题海战术,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使学生高分低能或低分低能,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教学两方面都造成了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数学教学观念上,推崇唯理性的教学思想。第二,在教学课程设置上,我国数学教材内容缺乏现代数学思想、观点、概念和方法。第三,在数学教学与研究的手段和方法上,沿袭"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传统,教学过程中方法单调、手段单一。缺乏展示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的窗口,许多现代思想方法无法在课堂上得到体现,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1]。
鉴于当前数学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我认为应该明确的教学思想是教学应该扎扎实实以素质教育为中心,搞好课堂教学。必须把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
2.素质教育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数学"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本目标,一方面关注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数学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另一方面又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2.1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2.1.1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精神,它包括独立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应采用启发引入、阅读自学、解疑答难、巩固训练、课堂小结等五步环节。它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问题"对求知欲的激发后,主动而独立地阅读教材,并在自学中及时接受教师的辅导,在学生基本了解双基的情况下,教师组织解疑答难活动,并把重点难点内容简要讲述,以及时消化巩固所学的双基。这样的教学模式以个别教学为主,并与集体化教学相结合,克服单向灌输和被动接受,实现了课堂变学堂。
2.1.2 数学教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我们应当把现实生活当作学生认知水平的活水,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去发现、体会、理解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1)加强联系实际的教学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2)把数学经验知识生活化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让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有趣,使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3)在生活实践中"做数学"
当前数学教育家提倡一个重要观点-"做数学"。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
(4)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首先,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纵向发散思维能力。一题多解,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巩固知识、灵活运用知识,防止思维定势,促进思维的正迁移的产生,又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其次,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横向发散思维能力。一题多变,可以达到梳理系统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多题一法的教学目的,防止思维定势与僵化,促使学生的思维横向拓宽发散,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
2.2 创设情境,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都享受到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在教师的热爱、期待和尊重中去主动学习,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创造前提条件。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场所和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给他们带来的心旷神怡的一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利用数学史、数学典故、数学家趣事创设情境,展现知识产生与发展过程,加深理解,增强数学情感,提高数学审美能力。
2、利用数学游戏、生活事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善学,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利用数学实验、多媒体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多种媒体, 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转变为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4、利用悬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设悬念情境,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使学生在非常熟悉的情景中,对陌生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驱使其去探索,使整个概念教学流畅、自然。
2.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应围绕创新个性、创新能力、创新品质等方面进行。教师应树立创造性教学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把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纳入整个学校的创新教育体系中。 2.3.1 学生方面
(1)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收集信息的基础,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思维能否形成。因此,教育学生对问题不要急于求解,而要深刻观察,有创见性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
(2)注意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
许多伟大的理论和发明都始于猜想,没有猜想就不可能有创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3)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
只有质疑才有发展和创造,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品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点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
(4)注意训练学生的统摄能力
思维的统摄能力,即辩证思维能力。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与形成的最高层次。在具体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作为一门科学,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它在否定、变化、发展中筛选出最经得住考验的东西,努力使他们形成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
(5)注重学生数学气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注意事物之间的数学现象, 有意识地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气质。
(6)通过学生追求新异的好奇心激发其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动力
好奇心是科学发现的巨大动力,是创新意识显态的表现,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造。
2.3.2 教师方面
教师创造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教师只有具备创新的能力, 才能适应新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首先,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业务基础;其次,教师应具有优良的综合品质。
2.4 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2.4.1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自主探索的多样化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提升学生自身学习生活的经验、能力、情感体验和价值目标追求,密切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自然界、社会和人身的整体性、规律性和独特性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关注自身及社会的现实和未来发展的人文精神。
2.4.2 培养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1)通过研究数学中的开放题,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
数学开放题体现了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它有利于为学生个别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提供时空,便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
(2)创设问题情境,在相互交流中获取知识和能力
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的过程,真正的教学过程应是学生和教师相互作用的过程。
(3)重视建立数学模型,提高应用意识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获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并亲身参与取得第一手资料,通过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然后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又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作为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实现课堂数学教学的素质化,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真正做到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在今后的数学教学改革过程中,建议继续坚持从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培养研究性学习等途径努力,使数学素质教育迈向更高台阶,以适应国际化数学教学的形势,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上一篇:浅析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
下一篇:离散数学与数据结构的协同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