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丰文化网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合作期刊 > 教育类期刊 >

中学“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探讨

发布时间:2023-06-24 14:01所属分类:教育类期刊浏览:

中学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认真学习中央文件,深刻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学“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认真学习中央文件,深刻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关系到能否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且关系到全民族人才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在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特别关注的是那些“品学兼优”的优秀生,学校考核的也是所谓的“升学率”“优秀率”,思想品德教育的对象多数针对那些行为不良的学生。而那些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学习成绩排名靠后的学生,也就是“学困生”,常常成为学校被忽视的群体,他们学习成绩不高,但是也没有特殊的异常行为,成为学校各种活动的边缘人物,游离于学生群体之外,被所谓的“优秀生”和“中等生”所轻视。长此以往,“学困生”由于长期的的自尊心受到伤害,面临学习成绩和群体的各种压力,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导致学习、品德、行为等诸方面的落后,影响他们的正常、健康的成长。分析“学困生”行为的表现特点和心理因素,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因材施教,有助于“学困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为了了解“学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于2014年5月对白城市第一中学一分校的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最后抽取每个班级排名后5名的150名“学困生”开展“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本文采用湖北省教委设计的“心理健康六维度自评量表”。此表共六个项目,运用五级单向计分,分值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比。
  通过调查显示出150名“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基本呈正态分布。多数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学习动机明确,有一定自控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没有“心理不健康”者。但“可疑”者却占20.8%,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学困生”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具体表现为:学习动机较低,情绪不稳,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能力、适应能力、自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信心,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这些将影响“学困生”的学习与生活,而且会给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利。
  “学困生”的年龄大约在12―20岁左右,处在青春期和青年早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为突出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课题时,心理冲突时有发生,而这一时期的心理失衡易导致步入社会后的心理畸变。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困生”脱困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助于更新传统的德育观念和固有的德育模式
  传统的德育观念是将学生当做被动的接受器,依据刺激――强化模式达到道德的内化。在德育过程中,往往只注意教师的言传身教,忽视学生的切身感受;只注意学生的知识学习,忽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只注意严厉的道德说教,忽视学生心理变化时的行为表现;只注意对外在事物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内在心理的评价等。在这样的以管教为主的德育模式下,学生的需要得不到重视与满足,即使教育工作者有良好的愿望,付出辛勤的劳动,讲授大道理,学生也不会买账,当然也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历内化与外化交替的德育工作新模式。其过程简示如下:
  社会道德规定――原有道德观念――个人心理矛盾――个人心道德观念――个人道德行为――个人道德信念。
  发展不平衡是客观的、必然的,而学生是作为道德行为的主体参与德育过程的,外界教育只有通过心理调节教育,帮助学生才能纳入学生道德系统,一旦淡漠学生的主体性,便是相互作用的终结。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人,做德育工作的主体,更新德育观念,改变固有的德育模式,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发挥德育的时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完善的人格。完善的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个性特点而又稳定的心理品质。人格是一个人品德的心理基础,从人格的外在行为就可以反映出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个性心理健康,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就必须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学困生”人格偏差或人格失范问题不可低估,从前面的调查中反映出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却又常常被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忽视。一些“学困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在学校、社会和家庭中处于被轻视的地位,他们看不到自己人生的价值,失去周围人的尊重和重视,容易出现人格偏差行为。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在完善人格、培养品质高尚的一代人师方面有独特的功能。
 

上一篇:色彩对幼儿教学中的心理影响
下一篇:心理素质因素对羽毛球运动员状态的影响

投稿方式: 邮箱: QQ1:3477019158
QQ2:2137681981@qq.com
投稿时邮件主题请写明文章名称+作者+作者联系电话
咨询热线:
客服QQ: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李编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张编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冯编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孙编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聂编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刘编辑
中国硕博论文网 中国硕博论文网多年专注服务发表 咨询QQ:QQ1:3477019158
QQ2:2137681981
我要发表期刊
业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