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丰文化网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合作期刊 > 教育类期刊 >

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7-09 22:41所属分类:教育类期刊浏览:

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行为生活方式,如吸烟、不健康的饮食、缺乏体力活动等,可促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心理因素和慢性应激同样也可以促进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过分紧张焦虑、重度抑郁、A型性格、

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行为生活方式,如吸烟、不健康的饮食、缺乏体力活动等,可促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心理因素和慢性应激同样也可以促进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过分紧张焦虑、重度抑郁、A型性格、社会孤立、吸烟、酗酒和持久高负荷的心理压力,激活交感神经和血小板活性,促发斑块形成和破裂、血栓形成、冠脉狭窄、冠脉痉挛等,并可引发严重的心血管事件;也可通过心理应激引出心血管系统的躯体症状。通过研究发现,全世界90.4%以上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是由腹型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吸烟、酗酒、过分紧张、运动缺少以及每日蔬菜水果的摄入量不足引起的。在这9个危险因素中“过分紧张”这个心理压力也列为引起严重心脏病的危险因素。
  一、心血管疾病及其症状
  心血管系统疾病大致可以分成:
  (1)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病;
  (2)心脏疾病,如心内膜炎、瓣膜病、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
  (3)风湿病,主要是累及心脏。
  心血管疾病常会引起如下症状:
  (1)头昏、头痛、肢体瘫痪常常提示高血压;
  (2)胸痛、胸闷,胸部紧缩感,伴有大汗,恶心等常提示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3)呼吸困难、稍活动就感到气喘吁吁,夜间常常因为气促而憋醒,不能平卧,需要坐起来才稍缓解,双下肢浮肿等常常提示严重心脏疾病导致心力衰竭;
  (4)心悸、心慌、自觉心跳很快或有心脏漏跳感,阵发性发作,或伴有胸闷、全身无力等常常提示心律失常。
  (5)活动后出现下肢局部疼痛、麻木或肌肉无力感,肢体停止运动后症状缓解,重复相同强度的运动又出现症状,常常提示下肢动脉内由于粥样斑块形成引起管腔狭窄,此时常说明心脏、脑等重要器官血管有同样改变。
  二、造成心血管病患者精神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1、患者对自身疾病不了解,读了大量相关书报,但又不能完全理解医学专业知识,反而受到误导,从而过度紧张;另外,许多躯体疾病缺乏根治的方法,使患者对疾病产生恐惧,担心会危及生命、致残、造成终身痛苦;病情控制不良时会产生恐惧和悲观的情绪。
  2、疾病给患者造成的伤害:疾病作为应激源本身也会产生心因性焦虑、抑郁,且焦虑、抑郁可作为疾病本身的症状存在。目前许多慢性心血管疾病需要患者长期服药,并且在控制不良时会有躯体上不适症状,易导致患者的焦虑及抑郁;尤其是已有慢性并发症的患者,由于生活及劳动能力下降,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心血管疾病并发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
  以焦虑状态和抑郁状态居多,且焦虑症状更为突出。其临床表现与典型的广泛的焦虑状态或惊恐发作不同,焦虑症是无原因的预见性焦虑,而躯体疾病引起的焦虑核心是躯体疾病。主要表现:
  1、焦虑不安、紧张恐惧,怕自己的病是不治之症,怀疑医生的诊断不准确、检查不细致,并为此多方求治。
  2、思维内容集中在疾病上,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谈话内容几乎不离开自己的疾病,寻求支持与同情。
  3、焦虑的躯体症状包括早醒、失眠、多梦、入睡困难,食欲差、恶心、呕吐;还可出现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症状、各种疼痛症状及自主神经系统症状、情绪不稳定等。
  以上症状常被误认为是心血管疾病本身的症状或伴随其他躯体疾病的症状。躯体疾病引起的抑郁表现为患者表情愁苦、不愿与人交谈、不愿谈自己的病、活动少、反应缓慢。由于综合医院医生对精神科疾病的识别率差,认识不足,加之患者掩饰否认心理症状,而一味强调躯体症状,使医生更加容易忽略患者的心理状态,只重视第一主诉,导致过多的不必要检查,无形地迎合了患者的求医心理,造成漏诊、误诊或误治,使之得不到预期效果。
  四、矫正A型行为的AIAI反应
  对具有A型行为的冠心病患者来说,对其健康的不利成分是AIAI反应,Friedman认为,A型人不断地挣扎,要在少而又少的时间内完成多而又多的事,容易发生恼火,因此称为“AIAI”反应,矫正A型行为是要矫正这些不良的情绪反应。具体的矫正方案有针对“匆忙症”和“好胜心过强”的训练。
  进行急性情绪应激试验的结果证实,情绪应激可以促使人与猴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数量与大小均有显著的增加,而给予各种行为干预手段,如改变饮食结构、适当运动、心理放松、戒烟少酒等防治措施,可以明显减少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数量与大小。因此,可以说,心理社会应激对心血管事件的促发作用,绝不亚于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传统的危险因素;通过心理行为治疗与药物的干预,可以有效的阻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五、结论
  综上所述,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疾病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种作用是借助于情绪活动而实现的。心血管系统是体内对情绪反应最敏感的器官。心理因素和人的生理状态是相互作用,密切相关的。流行病学的资料常常强调导致心血管疾病的直接的生物学因素。实际上,某些生物因素也与心理因素及由此引起的情绪活功有关。从现在有的资料看,心理因素是影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多样而复杂,心理因素对它的作用到底处于何种地位,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上一篇:自我认识与心理健康两者间的联系
下一篇:雌孕激素联合心理疏导治疗卵巢早衰的应用

投稿方式: 邮箱: QQ1:3477019158
QQ2:2137681981@qq.com
投稿时邮件主题请写明文章名称+作者+作者联系电话
咨询热线:
客服QQ: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李编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张编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冯编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孙编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聂编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刘编辑
中国硕博论文网 中国硕博论文网多年专注服务发表 咨询QQ:QQ1:3477019158
QQ2:2137681981
我要发表期刊
业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