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特征与原因
发布时间:2023-07-30 22:20所属分类:教育类期刊浏览:次
浅析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特征与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对劳动力需求激增,城市优越的条件对农民产生极大吸引力,一大批农民开始进城务工,这种现象被称作为务工潮。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限制,进城务工的农民在子女教育方面存在诸多困
浅析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特征与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对劳动力需求激增,城市优越的条件对农民产生极大吸引力,一大批农民开始进城务工,这种现象被称作为“务工潮”。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限制,进城务工的农民在子女教育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多数农民工在进城的同时把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他人代为照看,进而形成“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群体。“留守儿童”是对由于儿童双亲或单亲外出打工而造成的部分儿童处于一种亲子离异的现象的一种描绘。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6102.55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留守儿童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他们生活上缺少照顾、行为上缺少管教,学习上缺少辅导,这样的留守生活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负面影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一问题并不被关注,随着近几年留守儿童群体日益庞大,出现的问题日益突出,引发多方关注,并逐渐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如今,部分留守儿童已成人,升入大学,进入高校,开始新生活,由于留守经历对他们的影响颇深,他们的心理问题在大学期间表现地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自卑儒弱、社交退缩、情感冷漠等。针对这群有着“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分析极其重要,当前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自卑儒弱。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童年时期缺少父母关爱,父母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甚至会采用极端的教育方式,受到留守生活经历的影响在很多时候他们表现出对自己缺乏自信,这使他们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在遇到问题时,他们往往会选择逃避的方式。
二是社交退缩。社交退缩是指在交往场合中,独自一人,不与他人交往的行为表现,社交退缩现象在社会中已普遍存在。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缺乏安全感和对他人的信任,不善于在社交中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他们社交退缩分为安静退缩、抑制退缩、活跃退缩三种。
三是情感冷漠。因为长期处于与父母有极少交流的生活状态,缺乏家庭温暖,所以他们对情感的感知显得迟钝,这使他们对于感情的认知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同时他们对感情表现得较为冷淡,甚至些许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会认为他们的父母不爱他们,这往往易形成不和谐的亲子关系。
导致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问题产生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从外因和内因上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有:
一是家庭教育因素。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父母普遍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低,缺少沟通交流的技巧,家庭教育意识比较淡薄,当亲子关系不和谐时,父母无法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应对,部分家长甚至会采取过分偏激的行为,用打骂的方式来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以上种种原因表明由于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失缺,使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时,没有正确的引导,而无法解决心理问题,进而容易形成自卑、情感冷漠等问题。
二是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目前缺少对给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的足够关心和重视,相关的社会机构没有全方位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把有“留守经历”的在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区别于其他心理问题来进行思考举措缺乏。社会上安全感的缺乏,导致他们排他感的产生,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他们会因此减少与人沟通的机会,在社交中处于不利地位,对于感情的态度也会渐渐变得冷淡,极容易产生自我否定和自卑的心理。
三是个人适应的内因。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社交中结识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形成一个家庭状况对比,由于处于劣势致使他们产生一种自卑心理,进而使他们疏远人群。在认识和评价人的过程中,往往会带着一种偏见,以主观评价为主,认识和评价事物的能力水平呈现较低特点。成长环境也是造成他们心理问题主要原因之一,多数“留守经历”大学生来自农村,对于区别于农村生活的高校生活、城市生活难以适应,这种差异下,他们一般会按照自己原来的交友模式来进行社交,呈现出一定封闭性、狭隘性特点,但是,大学生各自的成长背景和性格不一,学生思想意识的差异,往往是导致交往矛盾的根源,这种矛盾或摩擦,也使这些本身缺少自信的有着“留守经历”学生更容易让自身陷入挫折感之中。
社会、高校、家庭都应积极关心这一问题,尤其要注意那些不能正确地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产生心理问题较为明显的这一“留守经历”学生群体。因为,他们面对心理困惑或者是难题的时候,往往不能很好地分析问题原因,并难以找到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他们甚至羞于跟他人倾诉,进而问题越积越多最终导致心理素质低下。我们应重视发现这一群体的心理问题产生的更深层次原因,多方努力,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策略
下一篇:教育心理学课程中学生自主性学习培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