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践探讨
发布时间:2023-08-27 10:29所属分类:教育类期刊浏览:次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践探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中共中央 国务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践探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各地教育工作部门和高校努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要看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须认真加以解决。高校应认真总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益经验,研究和分析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思路,推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意义
伴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类自身认识的深化,许多不良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经常会遇到种种适应不良和心理冲突,比如人际交往、学习障碍、情绪波动、恋爱迷茫等问题,虽然这些冲突是大学生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但若不能及时引导排解,则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根据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应具有独立生活与处理生活中面临的一般事务的能力,如果发现有学生不能打理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生活能力低下,就需要对该生引起重视。大学生是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心理健康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那些刚刚踏入校园的大学生,摆脱了父母的管教、远离了繁重的高考压力,来到一个崭新的环境,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烦恼,比如角色的改变、学习适应问题、环境与生活变化问题、人际关系交往障碍等问题。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尚未具备完善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无法及时排除和缓解所产生的心理压力,时间久了,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大学生应当正视心理矛盾,面对现实,及时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保持身心健康,更好的享受大学生活。
(二)心理健康有助于大学生正确面对自己,顺利走出校门
保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他们能够正确发现和挖掘自己的优势与潜力,客观的接纳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明确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在生活的困难和社会的压力下正确的面对自己,勇敢的直视现实,找到确定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最终顺利的完成从学校生活到社会生活、从升学到毕业、就业的人生转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当今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取决于人才素质的提高与合格人才的培养,这其中大学生是一个相当大的群体。大学生群体拥有健康的心理,可以优化社会心理环境,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动力。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如果频频出现冲动、急躁、自卑、厌世等心理问题,不仅损害自我的身心健康,更会影响整个社会人群,引发从众心理,对社会造成极大的不稳定,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普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个性鲜明的“90后”们正在陆续步入高校深造,成为各个大学的主角。在现实社会中,他们往往被看做是自信、遇事淡定、兴趣爱好广泛、现实的一个群体。然而,由于“90后”大学生出生于我国高速发展的时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90后”大学生所表现的出的心理问题也与一般青年有所不同,普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情感问题
情感问题主要包括亲情和爱情两个方面。一方面“90后”大学生普遍比较叛逆、渴望自由,他们长期以来受到家长和学校的严格管制。进入大学以后,远离家长的他们个性得到了充分释放,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安排学习生活。然而,由于“90后”大学生过去都是在家长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独立能力比较差,突然失去家长的保护让他们感到手足无措,这使得“90后”大学生容易陷入与家长的情感纠结之中,产生焦虑情绪。另一方面,初高中阶段,“90后”对异性的倾慕与渴望也因为高考压力而被压制着。进入大学以后,他们普遍渴望拥有一份甜蜜的爱情。由于他们的性格尚未完全成熟稳定,不能够妥善对待恋爱关系,使得他们容易因为婚前性行为、同居等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
(二)人际交往问题
“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之中是“王子”或“公主”,长期被宠爱所包围的他们更多的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忽视他人感受。进入大学集体生活后,相似的个性使得他们时常因为一些小问题发生冲突和矛盾。而在信息化和网络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为“90后”提供了广阔的交往平台,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受挫的他们容易沉溺虚拟网络空间之中,诱发网络依赖、网瘾等心理问题。
(三)学习问题
一方面由于“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他们形成了较为功利的价值观,这在他们的学习中也表现的比较突出。进入大学后,有的学生会因为学习氛围的宽松变得懈怠,有的学生会因为学习内容与自己心中所想的存在差距而感到失望,这些会导致厌学、逃学等问题。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是创新精神比较突出的一代,但他们在遇到某个问题之后,会急切地想得到答案,而不愿意去独立思考。这使得他们缺乏学习新知识和融会贯通的能力,最终使得他们在就业时遭遇挫折,出现焦虑情绪。 (四)抗压能力差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90后”大学生普遍表现的比较早熟,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但当他们真正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却不能表现出自己独立、成熟的一面,而变得情绪化严重,一旦问题无法解决就会否定自己,选择逃避。“90后”大学生比较善于表达自己,但缺乏独立精神的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又会过多地依赖他人的帮助,而不愿意去承受压力。
三、对当前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自我调节
“90后”大学生生性比较活泼,个性鲜明、兴趣爱好广泛,他们容易陷入心理问题的困扰,而克服心理困扰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自我调适。大多数心理困扰可以通过自我调适而得到有效解决,大学生学会了自我调适,就能不断克服心理困扰,缓解心理压力,健康快乐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着力点应放在教会大学生心理自助上,让大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调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让大学生学会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自我调适是解决大学生心理困扰的有效手段。
(二)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及时进行心理辅导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对症下药,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与学生建立起良性沟通的局面,让学生可以在不暴露自己真实身份的前提下无所顾忌地敞开心扉,释放自己心中积压的苦恼与烦闷,从而准确及时地把握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使得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的更有效果。
(三)建立学校、家庭、学生的良性互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影响“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但综合起来主要包括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家庭是学生心理成长的最初也是最直接的因素,鉴于“90后”大学生独立意识强、不敢或不愿完全敞开自己的心扉的现状,高校辅导员应该主动架起学校、家庭、学生良性互动的桥梁,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学生需求和心理状况,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理解和支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
(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关爱
建立良好而真诚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心理保健的途径。大学生都是同龄人,共同点较多,人际关系比社会上单纯。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实现心理平衡。健康的心理是需要丰富的营养的,最重要的营养就是爱。爱不是抽象的,它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四、结语
“90后”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社会环境变化及其身心巨变加深了他们的心理矛盾,使得其心理、行为问题增多,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数增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提高大学生生存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只有更为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才能够“进而勇往直前,退亦修身养性,奋发时不骄傲不浮躁,失落时不消沉不气馁”。
上一篇: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自卑心理探析
下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