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体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10-28 12:34所属分类:教育类期刊浏览:次
试论人体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的影响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健康的概念已不再被人们简单的定义和局限为生理健康。人们已经意识到健康的真正含义是身心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病理学家研究表明: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
试论人体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的影响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健康的概念已不再被人们简单的定义和局限为生理健康。人们已经意识到健康的真正含义是身心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病理学家研究表明: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不是孤立存在的,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交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人的生理健康。生理功能发生变化时同样会影响心理健康。
1 生理健康
生理学属于生物科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包括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人体生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任务是研究各个系统的器官和细胞的正常活动过程及各系统、器官、细胞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能够精力旺盛地、敏捷地、不感觉过分疲劳地从事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保持乐观、积极向上以及具有应激能力”是以前对生理健康所下的定义。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将生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临床症状或是疾病表现的状态,还指具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
基于生理健康的定义,作者认为健康的内涵是十分宽泛的,必须包括以上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但是,生理健康的内涵和外延是相对狭窄的,只包括躯体的生理健康这一个方面。现在的生理健康是指人体生理上的健康状态,即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机体的各个器官、关节活动及肌张力均处于最低的正常水平,维持机体基本的生理机能,有利于降低和避免退行性疾病的发生。
2 心理健康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是自然界物质发展到高级形态的属性,是人体特殊部位的活动结果。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美国学者坎布斯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积极的自我观念、恰当地认同他人、面对和接受现实以及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利用这4种特质;国内的著名心理学家王登峰等认为,心理健康的表现体现在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热爱生活,乐于工作;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改变现实;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人格和谐完整;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等方面。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1)人格完整―自我感觉良好;情绪稳定,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自控能力较好,能保持心理平衡,自尊、自爱、自信,有自知之明。(2)一个人所处环境有充分的安全感,人际关系正常,能受到别人的信任。
人在社会中生活,人的良好心态是人与社会共同交融的产物,所以心理健康的标准应是主观与客观辩证统一的有机综合体。心理健康三条标准表现在:(1)悦纳自己。衡量心理健康的第三条标准是喜欢还是讨厌自身,即悦纳自己。作为一名心理健康的人,不仅要对自己如实了解,还要愉快地接纳和欣赏自我,但绝不是对自己的缺陷和错误行为给予宽容或欣赏。这要求自己要正确对待和改正自身存在的不足,仍然喜欢我自己,不欺骗自己,不憎恨自己,促进自身向正确的方向发展。(2)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往往出现有两种极端,均不利于自我成长:一是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高傲自大,这会出现自以为是,自我欣赏之表现;二是只看到自己的短处与缺点,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这会丧失信心、缺乏朝气。所以,必须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才算心理健康,才能在社会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地对待生活中的顺境与逆境。(3)合情合理适度地调整自己。社会规范和环境能约束一个人的具体行为,但个体需求往往不符合相应的社会规范和环境,甚或两者发生冲突。因此,必须根据个人的实际合情合理适度地调整自己,使自己与环境之间保持和谐的关系。反之,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甚或社会问题。所以,心理健康的人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合情合理适度地调整自己。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状态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对于那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往往处于“亚健康”甚或“亚临床”状态,严重影响其工作、学习和生活,甚或导致疾病的发生。在我国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受到心理紧张、社会竞争的巨大压力以及营养过剩、代谢失调和不良行为生活习惯的影响,导致机体处于“亚健康”或“亚临床”状态。
3 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相互关系
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体。可以说,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载体,后者又是前者的条件和保证。人是神经系统指挥的生理活动协调的有机体,所产生的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心理状态不同,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不同;同样,生理机能的异常状态也会导致心理的变化。可见,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其相互关系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
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必要条件,两者是相互作用的。人的生理发生变化必将会影响心理状态。身体健康的人,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度的适应能力,情绪平稳,心胸开阔。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注意营养调摄和锻炼身体,还要陶冶自己的情操,避免持续的情绪紧张,以确保自己的身心始终是健康的。 患病的人们,由于生理机能出现异常,不能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导致心情焦虑、烦躁不安,严重的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精神分裂。所以,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极大,情绪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最佳的保健措施。
3.2 心理反作用于生理,人的心理发生变化会影响人的生理健康
心身医学认为生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医学研究领域认为,很多生理疾病,都被怀疑和心理压力过大有关。在众多病患中,由于心理因素直接导致生理疾病的占10%左右,间接导致疾病的占50%以上。在疾病恢复过程中,除了药物治疗外,心理因素占35%。研究已经证实,心理因素可以直接导致呼吸、循环、消化、内分泌和神经等系统中的多种疾病。心其原因在于理活动影响神经系统,后者是调节人体重要生理功能的。因此,心理因素能作用于机体的生理功能,其产生的作用是双向的。
研究表明,冠心病、高血压、消化性溃疡、偏头痛等生理疾病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如:A型性格的特点是性情急躁、进取心和竞争力强,对工作专心,不善于放松休息,能强制自己为成就而奋斗,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而B型性格与A型性格正好相反。统计分析显示,如排除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A型性格人群冠心病患病率、复发率和病死率显著高于B型性格人群,并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原发性高血压则主要与情绪状态和人格特点有密切关系。机体长期处于紧张、恐惧、抑郁尤其是关系较为密切的焦虑、愤怒、敌意等情绪状态,通过神经系统的反馈可升高血压。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学者认为焦虑、求全责备、激动、冲动行为、刻板主观为多数高血压病人的性格特点;西方学者也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性格特点与冠心病患者相类似,具有A型性格的基本表现。消化性溃疡病人一般不好交往,秉持因循守旧的顺从行为,高依赖性,创造性差,情绪不稳定,过分关注自己,可见不良情绪是众多导致消化性溃疡因素的组成部分,在疾病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敏感多疑,固执己见,谨小慎微,易烦恼,压抑愤怒、敌意或怨恨在心里等是偏头痛患者的人格特征的具体表现,心理因素在偏头痛发生中有一定作用。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成为病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均可视其为心因性疾病,主要原因在于患者有高的心理应激、不良情绪体验多和压力的长期存在,这会使自主神经功能处于紊乱状态,影响生理功能而产生障碍。这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恶性肿瘤的患病率水平仍在不断提高,成为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探索恶性肿瘤危险因素的过程中,精神刺激和心理紧张因素在部分癌症患者发病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精神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可使机体免疫机能降低,致癌因素容易趁虚而入,成为恶性肿瘤的诱因。我国胃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受过社会刺激和爱生闷气的人,特别是吃饭生闷气的人较其他人易罹患胃癌。另外癌症有自愈现象,原因可能为在良好心理状态下,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使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得以大幅度提高所致。机体的免疫力提高后,癌细胞生长被阻止或造成无法适应的状态,癌细胞被正常细胞取代或转化为正常细胞。相反机体处于不良心理状态时,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会显著降低免疫力和抵抗力,癌症病情日趋恶化甚或病死。对于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其心理状态与预后紧密相关。如果患者得到患有癌症,精神全面崩溃,可能不日撒手人寰;相反如果患者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疾病,坚持合理化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这样的患者不仅坚强地活下去,生存率不断提高,还能继续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融入正常社会。
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相互作用的,心理健康无时不刻地影响其生理健康。性格孤僻、内向的人,遇事不和家人、朋友沟通,自己又解决不好时,心理长期处于压抑状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如果长期作用并影响自主神经系统,机体释放儿茶酚胺等神经递质的数量增加,改变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呼吸和心率等生理现象受到负面影响,导致生理“亚健康”“亚临床”状态的发生,进而导致内分泌紊乱及免疫力下降。机体抵抗力降低时细菌、病毒就会乘虚而入,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如果心率过快,会降低睡眠质量间和睡眠时,明显增加了疲劳感和不适感;副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后,可引起胃肠道运动减慢减弱,导致消化不良。原本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如果经常怀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整天忧心忡忡,度日如年,茶饭不思,不思进取,最终也会一病不起,处于郁郁寡欢状态。因此,要注意合理饮食和身体锻炼,更要陶冶情操,心胸开阔,以良好的心态应对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如感到心情持续不畅时,要及时进行自我心理疏导,必要时到医院看门诊心理医生,与医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以确保自身处于心理和生理全面健康状态。
现代社会,人们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的重要影响,无论是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还是从医学专家们对健康的理解,都充分地体现了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的重要性。我们都能够接受这样的观点: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促进机体生理机能的改善,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并且能使机体在一种良好的、旺盛的状态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如果能长期保持这种良好的状态,是非常有益于机体健康的。
但是,在科技飞速进步的社会,人们生活在节奏不断加快,知识不断更新,以及竞争愈演愈烈的紧张社会生活情境之中,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不会永远都处于理想的生活状态之中,每一个人在生活中的不同阶段,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使得人们难以保持理想中的心理状态,人们的心理平衡就会被打乱。这就需要不断提高适应能力并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更好地缓解和应对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各种压力、挫折和危机,合理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降低这些心理不良因素对生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作为21世纪的人类,我们完全有能力应对生活中的复杂局面,最大程度地挖掘自身的潜能,充分利用人类特有的智慧,去克服困难。争取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不断提高心理素质,以确保生理健康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