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丰文化网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合作期刊 > 教育类期刊 >

基于我校研究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症思考

发布时间:2023-11-05 19:30所属分类:教育类期刊浏览:

基于我校研究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症思考 随着全国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校研究生规模近几年来发展迅速,至2014年9月,在校全日制研究生人数已达到2269名,学科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医学、艺术七个门类,学生在年龄层次


基于我校研究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症思考

随着全国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校研究生规模近几年来发展迅速,至2014年9月,在校全日制研究生人数已达到2269名,学科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医学、艺术七个门类,学生在年龄层次、生源结构、政治面貌、婚姻状况等方面日趋复杂化。这就使得研究生的心理特点趋于多元化,因此,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目前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彻底摸清研究生的心理状况和特点,解决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我们采取深入学生了解思想现状、召开座谈会、组织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对我校学生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情感、人际关系、学业压力等方面多存在心理问题,这为进一步深化和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我校研究生群体心理总体特点
  1.生源成分方面的心理特点
  我校研究生的年龄多在22―35岁之间,以80、90后为主,这其中有些是本科毕业生直接考入的,有些是本科毕业后没有参加工作考入的,还有一部分是工作几年以后又考回学校深造的,极少数学生有较长的工作经历。生源学历层次各不相同,包括一本、二本、三本、专科和成人自考等各种学历的考生。从心理发展阶段来看,他们已经处于青年晚期或成年期,个性发展基本或已经成熟,心理素质从总体上看是比较好的。他们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可忽视,他们普遍社会阅历浅,缺少社会磨砺,经不起困难与挫折的考验,容易产生各种心理矛盾与冲突,遇到困难容易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心理更为脆弱,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更大压力,属于“压力一族”,而且面临的是多重压力,诸如科研论文压力、就业压力、爱情婚姻压力、社会关系压力等,有人将这种归纳为“学位越高,心病越重”。
  2.生活、社会交往方面的心理特点
  研究生在刻苦攻读学位,完成学业的同时,必须面对家庭、婚姻和经济生活的实际状况。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的独立意识增强,不愿再依赖家庭的资助来满足自己在学习、交往、谈恋爱甚至是养家糊口的经济需要,经济压力很大。他们的学习与科研活动以个体或小团体形式为主,人际交往机会较少,注重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较少参加集体活动,互助合作的团队意识不强。
  3.社会期望值方面的心理特点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乃至研究生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他们生活在一个竞争比较激烈的学习环境中,他们时常进行经济条件的对比、婚恋关系的对比、专业的对比、导师水平的对比以及奖助学金的竞争等,加之研究生所承载的家庭、社会的高期望值,他们普遍觉得自己具有比别人高的学历,也就应该拥有比别人更好的未来,这一旦在现实中无法满足,他们在心理和社会适应上就会进入失衡状态,从而影响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状况。
  二、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高层次人才,是研究生教育必不可少的培养目标。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走出研究生已受过高等教育,必然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的认识误区,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陈旧观念。
  2.加强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充分发挥导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研究生在校期间,和指导教师相处时间最多,受导师影响较大。因此,应加强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增强导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发挥导师在培养研究生健康心理素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3.完善研究生培养管理体系,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完善研究生培养管理体系,构建符合实际需要的心理健康长效工作机制。提高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研究生培养工作始终。通过多个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在入学的时候就让他们正确认识学校的实际情况,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根据自身情况制订发展目标,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4.建立完善的专职队伍和保障机制,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就目前国家对研究生的培养上来看,并不像对大学生那样的严格要求,很多时候忽略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高校还把心理教育纳入德育的内容中,导致心理教育的“德育化”。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要求德育老师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丰富自身的心理教育知识,确保研究生心理问题的有效干预和解决。
 

上一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辅导员成长团体辅导的探讨
下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问题的探究

投稿方式: 邮箱: QQ1:3477019158
QQ2:2137681981@qq.com
投稿时邮件主题请写明文章名称+作者+作者联系电话
咨询热线:
客服QQ: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李编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张编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冯编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孙编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聂编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刘编辑
中国硕博论文网 中国硕博论文网多年专注服务发表 咨询QQ:QQ1:3477019158
QQ2:2137681981
我要发表期刊
业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