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对“双差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11-23 18:23所属分类:教育类期刊浏览:次
传统文化对双差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一、何为双差生 双差生是指行为习惯差,学习成绩差的一个特殊人群。这一现象在各类各级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双差生的现状分析 现代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较为优越,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炼,他们享受到了改革开
传统文化对“双差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一、何为“双差生”“双差生”是指行为习惯差,学习成绩差的一个特殊人群。这一现象在各类各级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双差生”的现状分析
现代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较为优越,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炼,他们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成果,却不懂成果来之不易。尤其“双差生”更为突出,在家庭中多为父母离异或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缺乏良好的养成教育,或教养方法不当,过于宠爱、溺爱、放纵,使他们的心理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不思进取,成绩不佳,性格怪异,怕苦怕累,贪图享乐,只会索取,不会付出,学习上内心有一种失败的自卑和无望感。缺乏人生理想和学习志向,消极地对待人生,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使整个人生活带有浓重的灰色调。所以他们的“问题行为”较多,这是“双差生”心理问题的综合性问题的体现,当多种因素发生作用时,情况就更为复杂和严重。比较典型的问题行为是:不服从管理、不懂感恩、自私自利、自大高傲、偏激冲动、打架斗殴,赌博、吸烟、喝酒、爱上网、沉迷网络游戏、随意旷课、不诚实守信、不尊重他人、卫生意识差,责任心差、集体观念淡薄,心理承受能力特别差。
三、中国传统文化拯救“双差生”刻不容缓
由于商品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
针对“双差生”这一特殊人群的心理特征及其“问题行为”的特殊性,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双差生”拾回他们的本性。“人之初,性本善。”只是由于家庭教育或家庭因素和改革开放商品经济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他们心灵不同程度地受到伤害,形成了亚健康或不健康的心态,所以才有那么多的“问题行为”的发生。因此,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去挽救“双差生”的心灵刻不容缓。
四、“跪羊图”能帮助“双差生”解决由家庭因素引起的心理问题
“跪羊图”中的一幕幕动人的场面,让人触景生情,一句句父母育儿、爱儿、盼儿感人肺腑的歌词,让人泪下。那是父母爱的真实写照,是亲情的呼唤,是一种爱的付出。通过“跪羊图”,让孩子深深感受到一种浓浓的亲情和父母无私的爱,从而理解父母,回归亲情,信任父母,感恩父母。消除对家庭或父母的疑虑,从而解决“双差生”因家庭原因引起的心理问题。
五、运用“仁爱”“谦和”能帮助“双差生”解决由于人际关系引起的心理问题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人》),要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推心置腹,以心换心。用尊重、宽容、尊敬、谦让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仁爱”与“礼让”来营造和谐氛围。通过组织“双差生”观看相关视频,让他们懂得“仁爱”和“礼让”的道理,用尊重、宽容、尊敬、谦让的态度和人相处,让“双差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由于人际关系而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烟消云散了。
六、自强不息是“双差生”必备的一种精神,是通往快乐人生的桥梁
“双差生”由于自卑导致的自轻、自贱、自我鄙视、自我封闭,面对挫折感到无能为力,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所以运用传统文化帮助他们走出阴影,树立信心,自强不息,面对困难和挫折永不言弃、永不言败,应当像天一样力求进步,永不停息。只要我们有自强不息的精神,用积极乐观的心态进行不懈的追求,我们的任何目标都是可以达到的。
七、用“中庸之道”来保持心理平衡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理论的一大贡献
何谓“中庸之道”?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中庸集注》)“中庸”就是“适度”,也就是说看问题、处理事情都要全面客观,不偏不倚,科学适度。做到了这一点,心理健康就有了根本保证。我们运用“中庸之道”引导和帮助“双差生”解决由于所谓“自尊心”引起的不平衡心理问题。告诉他们一个道理:一个人必须有自尊心,但一定要“适度”:过了是自负,不及则是自卑;一个人面对挫折,适度的痛苦是进步的动力,陷于痛苦不能自拔则是颓废的开始。
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给我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中国本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在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一棵奇葩,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是“双差生”驱除心灵阴影,恢复人之初“善”本性的神丹妙药,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法宝。
上一篇:试论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对策
下一篇:浅谈色彩心理对食品包装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