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作用探讨
发布时间:2023-12-03 20:34所属分类:教育类期刊浏览:次
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作用探讨 体育活动可以给人带来成功的喜悦,增强个人的自信,对形成良好的个性具有积极的影响力,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对体育教学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因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身体健康是心
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作用探讨
体育活动可以给人带来成功的喜悦,增强个人的自信,对形成良好的个性具有积极的影响力,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对体育教学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因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身体健康状况直接制约和影响心理状况。体育教育不但可以培养中学生健康的体魄,促进中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培养中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还可以培养中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体育学习,调整心理状态,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一、中学生心理问题现状研究
近年来,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中学生群体中的问题层出不穷,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不安和担忧。如何对中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行辅导,人们争议不断。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中学生在生理上发生急剧变化,这给他们的心理活动带来巨大影响。特别是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他们的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和半幼稚性,因此表现出的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反抗性、依赖性、闭锁性和开放性,容易表现出勇敢和懦弱、高傲和自卑。据世界卫生组织于2005年的报告指出,在发达及少数发展中国家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患病率已高达12%~29%。2009年通过对某咨询机构三年来的525例咨询个案的分析研究中发现:11岁~17岁的青少年心理咨询求助的问题按频数的大小排列为行为问题、学业问题、交往问题、情绪问题、神经症问题、精神病等类型。而中学生产生心理行为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家庭危机和教育不良,其中单亲家庭占三分之一。从客观上,对中学生进行心理障碍疏导是大势所趋;从主观上,对中学生进行心理障碍疏导是民心所向;在中学教育的现状上,对中学生进行心理障碍疏导迫在眉睫。体育学习对培养健全人格和促进心理健康具有独特的积极影响,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学生心理障碍进行疏导,将会使中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障碍疏导的作用
(一)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
教育是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和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曾强调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重要性,所以各国在设计体育教学活动时,都十分注重发挥体育教学在培养健全人格和促进健康心理方面的作用。目前,国内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据一项于1997年对1127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中发现,国内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的检出率是25.20%,比十年前高出一倍。体育教学对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方面具有独特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体育教学可以让学生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身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的整体评价,由许多自我认识组成[4]。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状态,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会出现各种忧愁、紧张、压抑、焦虑的情绪,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降低这些情绪的反应。体育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克服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困难和挫折。
(二)激发运动兴趣,促进中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只有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将体育活动当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体育教师若将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和培养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放在主要位置,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选择学习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培养他们的运动专长,那将会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感和愉快感,将会提高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形成终身运动的意识和习惯,同时可以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减缓或消除某些心理疾病。据调查显示,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60%的人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消除焦虑症,在中学生中,不少人因为学习的压力或其他方面的挫折容易引起抑郁症和焦虑症,然而通过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可以减缓或者消除这些心理症状。
(三)培养集体合作和竞争精神,提高适应能力。
体育活动主要是以团队形式进行的,有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团队精神需要团队成员具有合作精神和角色意识,这不仅是一种心理品质,还是一种实践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主动构建终身体育的过程。体育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强烈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还可以形成规范的体育道德品质,具有关注个人、集体和社会健康的意识和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
三、在体育教学中对中学生心理障碍疏导的策略
(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最好的先导。要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以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其次要根据体育教学的内容,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对体育学习稳定的兴趣。然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努力,发展自身的运动爱好和专长,并从中体验体育活动带来成功的喜悦,减缓不良情绪,这样对学生的心理障碍的疏导具有较好的效果。
(二)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
不同年龄、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别的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理解和掌握是不同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初中学生的教学,要以速度、力量耐力和相对力量为主,而对于高中生主要以发展力量耐力为主,适当考虑速度。这样,对于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既有系统性又有连贯性。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差异和心理感受,不但能够使学生将体育学习作为内部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活动能力和心理素质,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释放情绪和体验体育带来的愉悦之情。
(三)关注学生的情绪与意志。
随着中学生青春期的到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学生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从而表现出独立性和坚持性。但是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仍带有冲动和急躁的情绪,有的学生对意志缺乏正确理解和认识,常做一些自不量力的危险动作,或高估自己的能力承担较大运动量,从而使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表现出意志薄弱、灰心丧气。因此,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意志力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耐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能够较好地调节自身情绪的变化,在运动过程中要理性,避免粗野和鲁莽的动作发生,使体育活动具有教育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