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丰文化网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合作期刊 > 教育类期刊 >

浅析生物实验课的学生心理和优化教学

发布时间:2024-01-13 18:51所属分类:教育类期刊浏览:

浅析生物实验课的学生心理和优化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通过实验探究生物的规律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途径,因此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生物实验课中,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使学生具有

浅析生物实验课的学生心理和优化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通过实验探究生物的规律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途径,因此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生物实验课中,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在稳定的心理状态下积极探索,进而进行创造;不良的心理会影响学生科学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了解和把握中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心理活动特点,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实验教学,把学生对生物实验的认识和态度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素质,努力完善教学结构,帮助学生克服只注重考试而不重视实验的心理、恐惧的心理、紧张的心理、敷衍了事心理、单纯兴趣心理,才可能真正提高生物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1 分析学生对生物实验的心理活动及对策
  学生对生物实验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和心理表现,普遍的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
  1.1 对实验的轻视心理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考试,统考主次科目的划分,导致学生往往不注重生物理论和实验课程,学生受此影响,认为生物实验并不重要,做不做实验无所谓。学生对生物实验往往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做实验时敷衍了事,不严格按照要求操作或袖手旁观,实验现象的记录和分析往往采取主观判断或抄袭的方法。
  对有这种心理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经常强调:说明生物与生活密切联系,生物实验能培养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好处;说明生物会考有实验考试部分;介绍近年来高考中实验题的分值逐年增加的事实,以及高考实验题的新颖、灵活、综合性强的特点,没有经过严格的实验操作训练,只是凭记忆和背诵是根本考不好的。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从思想上开始重视。
  1.2 对实验的恐惧心理
  有的实验材料学生接触较少,有些实验仪器比较贵重,或者有些试剂药品的毒害作用,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实验时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因此,在学生分组实验前,教师需要对学生提前进行心理调适,言传身教,先做一次演示,端正学生的心理。教师要注意实验室的通风,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改变认为实验室是有毒的、令人作呕的心理;要多安排一些随堂实验,让学生多适应实验课,并能亲身感受到生物实验可以拥有其他学科很难拥有的体会和乐趣,从而消除和淡化恐惧心理。
  1.3 做实验时的紧张心理
  学生实验操作中的紧张心理往往是因操作不熟练引起。一些以前没有见过的实验仪器,学生很陌生,不会使用,必然有些紧张。有时做了几次没有做好,就更加紧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课前的预习以及对生物实验的基本操作训练。在训练中,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而应结合学生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反复练习,自己体会,熟能生巧之后,学生在实验中自然就会有自信。教师在实验中应亲身示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不应人为增添实验的“紧张”气氛。教师应从监管者变为引导者。教师是指导者,指导学生的实验,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困惑,而不是监督者,监督学生是否讲话、是否按规定的步骤操作、是否损坏了东西等。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实验操作,要放手,给学生自由,改变那种“一放就乱”的旧观念。学生在实验中可以互相帮助、讨论,甚至争论。
  2 克服不良实验心理,优化课堂策略
  2.1 利用好奇心理,优化学生实验课
  平时一说到上生物实验课,许多学生往往是带着好奇、新鲜、兴奋的心情来到实验室,常常迫不及待的忙于看各种仪器、药品,急于动手做,做出了结果,看到了现象就很高兴和满足。但学生的注意力不在操作的规范上,不是很明确实验目的,较多的是“照方子抓药”。无论是看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自己操作,都是以“变戏法”“看热闹”的心理对待。这样不仅不利于实验的学习操作、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培养,而且使学生形成对待实验的错误认识。因此教师注重课前准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教师要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一般学生的预习主要是了解实验的内容、步骤及如何操作等,较少想到要了解实验的目的。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明确实验目的的重要性,具体地了解实验目的对于实验技能、知识、观察能力等诸方面的要求。为把课前准备引向深入,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实验生动、直观的优势,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层层深入的研究,最后达到提高实验技能的目的。
  2.2 克服单凭兴趣去做实验的心理,培养创新动力
  生物实验能使学生体会到快乐和兴趣,但是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兴趣往往不能持久,容易转移。以单纯兴趣观点做实验的学生只是追求个人感情上的某种需要或者刺激,学习只是跟着感觉走,对学习的艰苦性准备不够。当实验操作需要多次进行时,他们往往感觉到枯燥乏味而转移兴趣;当在实验中受到纪律的约束时,也会转移兴趣。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实验是研究生物的结构与功能,揭示生命的本质的一种手段,也是用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许许多多的科学家都是通过实验来证明生物的本质,如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证明了生物的遗传规律。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些实验,或者有些实验可以用几种方法完成等,激起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意向性心理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验创新的能力,使实验课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品质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
   3 探索实验教学模式,优化实验动机
  3.1 不应只重实验结果,更应看重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中,手、脑的结合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培养自己的态度、意识、能力,即获得了综合性、协调性的发展。这是理论课替代不了的,也正因如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实验操作环节。首先,时间上应确保这一环节的完成;同时,应鼓励学生自己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或实验材料。如“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除了教材介绍的用菠菜做实验材料外,可让学生带其他叶片做实验。成功的实验不一定是得到了正确结果,更重要的是参与和体验了探究过程。
  3.2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变被动为主动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教师要促进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实验课的管理、实验计划的制定。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了解、实验作用的理解,使学生变“要我做实验”为“我要做实验”,从好奇心理转变成好求的动机,在一系列参与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3.3 重视实验分析,防止敷衍了事的实验态度
  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不少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不重视分析结果;只满足于实验的成功,而不愿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会有多种因素影响,干扰实验结果,致使实验失败。可以总结出经验教训,甚至可能还有意外的收获、新的发现,这在科学史上是不乏其例的,例如青霉素的发现。
  3.4 改进实验教学评价方法
  实验教学评价在实验教学中是重要的反馈手段,制约着学生的实验动机、实验态度和实验策略,因此实验教学评价成为影响学生实验课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教师必须采用各种激励措施,让每位学生都进行实验操作,改变做不做实验都一样,做不好还不如不做的怪现象。教师在实验课前准备好评分表,交给各小组长。
  4 结束语
  实验课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在实验中,教师要做到多一点宽容,少一点不必要的约束;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指责;多一点严格,少一点严厉;多一点引导,少一点干涉。教师应充分利用每一次机会,尽一切可能创造机会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与内心体验,了解和重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设计实验教学,纠正学生的不良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实验心理。优化学生的实验心理,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实验技能的形成,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探究及提升心理素质
下一篇:浅析网络技术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构建

投稿方式: 邮箱: QQ1:3477019158
QQ2:2137681981@qq.com
投稿时邮件主题请写明文章名称+作者+作者联系电话
咨询热线:
客服QQ: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李编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张编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冯编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孙编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聂编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刘编辑
中国硕博论文网 中国硕博论文网多年专注服务发表 咨询QQ:QQ1:3477019158
QQ2:2137681981
我要发表期刊
业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