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丰文化网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合作期刊 > 教育类期刊 >

甘肃省内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研究

发布时间:2024-01-29 09:55所属分类:教育类期刊浏览:

甘肃省内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研究 留守儿童少年多数由空巢老人或亲戚代为照顾,由于不在父母身边,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代理监护人大多只是保障留守儿童温饱问题,以及健康问题,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短时期内还将日益增

甘肃省内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研究

留守儿童少年多数由空巢老人或亲戚代为照顾,由于不在父母身边,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代理监护人大多只是保障留守儿童温饱问题,以及健康问题,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短时期内还将日益增加。儿童时期的留守经历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成人后的心理发展水平,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令人堪忧。
  一、心理问题的成因
  (1)家庭教育
  此次问卷调查,所涉及到甘肃省各个市,在这其中76%的留守儿童在父母离开后,由(外)祖父母抚养,由于祖辈与孙辈相差年龄较大,且老一辈的人普遍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上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沟通中有着难以逾越的障碍,再者一般来说,留守儿童大多生存在农村,监护人同时也要务农,很难投入大把的时间到教育孩子上。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通常只是保障他们的温饱问题,满足他们的物质要求,缺乏精神和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很多孩子对其放任自由,而且在教育过程中,多少都有些顾虑,不敢或者不想严格管教,隔代教育力不从心。
  亲情是人一出生最为重要的一种情感,尤其是对处于身体和心理都在快速发展的青少年期,亲情关系对孩子以后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以及人格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长期父母不在身边,使得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一个安定的亲情环境,缺乏父母的抚慰,这很容易造成他们缺乏安全感,心情焦虑、紧张,长期以往,他们的性格大多变得内向、自卑、孤僻。在孩子生病需要照顾的时候,竟然有23.96%的同学选择忽略,这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父母对孩子唯一的补偿心理就是寄钱回家,对于孩子的学习、身心的发展成了旁观者,监护人的不重视、父母的置之不理,完全使得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遇到困难不能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出现错误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和正确的引导,出现行为不当、心理不健全的问题。
  (2)学校教育的不完善
  留守儿童所受的教育一般都在农村的小学,农村教育本身在教育物资、观念上已经处于落后状态,大多数学校只是教育孩子知识,对于留守儿童的父母来说,他们将孩子的教育问题完全寄托于学校,但是学校学生众多,不能顾忌到每一个孩子的心理、行为教育。这让一部分孩子的教育彻底开了天窗,钻了空子,学校教育依托于家庭教育,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就如同空中楼阁。
  (3)社会的关注度不多
  留守儿童从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但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不足10年,在这十年中,虽然有很多调查研究在进行,但大多都是纸上谈兵,即使是有,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并未能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如外界的不良影响,暴力、凶杀、淫秽以及庸俗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也严重影响了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1)道德认识的危机
  如前所述,父母都在外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都留在农村跟着上了年纪的(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由于祖辈们那个年代本身受文化教育程度有限,且生活圈子狭窄,价值观念以及思想潮流未免陈旧,大多只是在物质生活上下意识地给予满足,而在针对对孩子的精神和道德的管束引导上大多没有基本概念。另外,随着新时代网络、电视等媒体的广泛普及,同时伴随而来的还有各种庸俗、低级趣味信息的泛滥,尤其是儿童自身还不具备是非的判断力,这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上放任自流。
  (2)价值观念上的偏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其心理上来说,由于常常长期无法给予孩子日常的照顾而产生内疚感,对于他们来说,通常采取物质与溺爱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补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能满足的尽量满足,由于长期不能回家,回家也就只是一两天,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通常觉得“就来这几天,不要对孩子过于苛刻。”家长也是长期没有抚养孩子,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因而对孩子的人生价值观也没有引起重视。孩子成长的过程,本来应该是孩子和家长共同成长的过程,但是这类特殊群体,孩子自由生长,家长不懂如何和孩子相处。据调查,有些农村留守儿童在得过且过,学习中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加上身边人的影响,大部分抱着初中毕业外出务工的心理,这样的心态,对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不良的影响。
  (3)逆反心理的产生
  家庭温暖的缺失使农村留守儿童与外人在交流时小心翼翼、充满警惕,打个比方来说,对于小孩子父母是一种保护伞的存在,没有了保护伞,对他们来说,只有自己不断“强大”,才能在心理上得到所谓的“安全感”,可是他们的强大不是靠努力,而是对外界持有敌对心理,从而分辨不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只要和自己的意愿不符合,他们自然而然产生一种警戒心理――逆反心理。监护人和学校老师的对他们的管理在能力和范围上都十分有限,农村留守儿童逐渐变得无人愿意管、无人敢管、无人能管,在逆反心理的驱动下极易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4)精神性格的消极颓废
  相对于其他儿童,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得不到关爱,缺少与父母至亲之间正常亲密的情感交流,而儿童在这个时期本就存在在依恋之情,他们的依恋之情得不到满足,这样的情况很容易导致孩子出现情绪情感上的波动,长期处于焦虑不安、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之中。越是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与父母隔阂越深,导致亲子关系疏远,从而有些留守儿童对父母怨恨日益积累,在走访过程中,有孩子竟然10年间没有见过父母,我们调查人员问他父母对他来说是什么,他竟然就说是只不过是个知道名字的陌生人,这种种的现实使得留守儿童精神萎靡不振。再者监护人不上心、工作忙这种种原因,使大人们不能及时关注他们情绪心理的变化,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易自我感觉不受重视,从而在精神性格上缺乏自信、自暴自弃,进而导致焦虑自闭、悲观消极。

  (5)较差的人际交往能力
  长期的自我封闭状态,幼时的孤独成长环境,导致有些留守儿童对社会生活适应不了,找不到甚至不知道社会归属感,严重者就会出现自尊下降、自卑等心理问题,这样使得他们更加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如同一个没有尽头的恶性循环,即便是部分同学跟父母有联系和沟通,但大多数父母忙于赚钱往往只关心孩子的花费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70%的学生不是不愿意给父母打电话,而是在电话打通之后,他们不知道该说什么,所以逐渐减少与父母间的沟通。这样的情境导致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对亲情逐渐淡化,这就更加难以在人际交往中与他人形成感情。
  三、结语
  不管是农村留守儿童还是其他儿童,总的来说,将来终究要立足社会、在社会中生存生活。社会学研究表明,由儿童逐渐走向社会,是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重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逐渐形成的个体个性,学习的社会文化,内化价值规则,都是在社会角色中所必不可少的内在因素,不管弱化的是那一部分,其最终导致的就是不能适应社会。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学校是社会化的缓冲阶段。父母在儿童生长过程中,要对其人格、品质等方方面面进行有效地引导,让他们有着心理归属和依恋,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不够,是的亲情缺失,这非常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学校是孩子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地,甘肃农村学校物资、师资匮乏,有些留守儿童没学校上,有些学校一个班级80多人,使得孩子不能全面地得到照顾,缺乏针对性地引导。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方法研究
下一篇:谈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的意义

投稿方式: 邮箱: QQ1:3477019158
QQ2:2137681981@qq.com
投稿时邮件主题请写明文章名称+作者+作者联系电话
咨询热线:
客服QQ: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李编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张编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冯编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孙编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聂编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刘编辑
中国硕博论文网 中国硕博论文网多年专注服务发表 咨询QQ:QQ1:3477019158
QQ2:2137681981
我要发表期刊
业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