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丰文化网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合作期刊 > 教育类期刊 >

心理复原力的探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4-03-08 08:32所属分类:教育类期刊浏览:

心理复原力的探究综述 在当今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人们不得不面临更多的压力与挑战,这使其心理问题也随之增加。而导致心理出现问题的大多数根源都与压力有关。在生活压力事件与疾病的关联研究中,专家们注意到一种现象,即为什么有的个体在轻微压力下

心理复原力的探究综述

  在当今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人们不得不面临更多的压力与挑战,这使其心理问题也随之增加。而导致心理出现问题的大多数根源都与压力有关。在生活压力事件与疾病的关联研究中,专家们注意到一种现象,即为什么有的个体在轻微压力下就容易出现情绪异常现象,而有的个体却在遭受重大压力事件或严重创伤后依然能够恢复到创伤事件发生之前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心理学学者们的大量研究概括,一般把导致这种现象的能力称为“心理复原力”。本文就对心理复原力的相关现象进行概述。
  一、复原力的定义
  由于语言的差异,国内对于“relisence”的译法存在不同。一些笔者撰写介绍这一研究领域时,将其翻译成“弹性”;其中香港学者将其理解为“压弹”,另一些学者则更愿意用“韧性”一词来解释。
  首先,历程的观点强调特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复原力是用来解释个体是如何面对和克服困难的,强调复原力的结果即克服困难、恢复良好的适应;其次,在持个体能力观点的研究者看来,复原力即描述什么是人能够生存与恢复正常生活的特征。将复原力看作是个体所具有的一种能力和品质;最后,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将复原力看成一种动态性的发展变化过程,并指出生命变化对个体造成的积极意义和对人类力量探索的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复原力是能够从困境中恢复常态、成功应对压力并良好适应的一种能力,这些能力帮助个人遭受压力事件时发展出健康的应对策略,从而获得有益于个体未来成长的成功经验。从这三种观点总结出了复原力的三个特征:即复原力是个体所具有的一种心理特质;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应对的过程;并强调复原的结果是克服困境。
  二、复原力的研究历程
  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对复原力的研究大致都经历了三个阶段。
  首先,研究者把研究的重心放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例如,研究危险因子及其程度和如何确定评估发展功能。在此阶段上,研究者发现危险因子存在同现特点并且是以几何级数增长,而且通过对一些儿童和少年的观察,发现其在高危环境下仍具有良好的适应,这一现象更好地帮助其研究个体内是否存在某种抗压能力或保护因子提供了条件。
  其次,研究者更注重动态变化、有着强烈的生态取向,并从发展的视角解释心理复原力。例如,此阶段研究开始注重考察儿童的个体内部过程及其生理机制。个人能力视角认为心理复原力是个体自身具备的能力,是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是个体神经生化物质的有效调节。而发展结果视角认为心理复原力的机制是因为应激反应中的保护因子产生的积极影响。虽然两个视角的解释不同,但通过对其的研究,总结了心理复原力来源的三个可能的方面:先天遗传、早期生活经验以及在解决危机事件后个体所获得的学习经验。
  最后,强调心理复原力的发展需要对其进行干预。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开展检验心理复原力的实验研究。例如:生活技能训练和青少年资源工程就是两项最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生活技能训练通常是通过示范、角色扮演、行为家庭作业等活动达到提高个体的认知行为技能的效果,而青少年资源工程则更注重家庭方面的资源,这两种方法从不同方面对心理复原力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
  并且张日■指出箱庭疗法通过激发来访者的心理自愈力可以对复原力也起到干预作用,并已经取得了进展。除了以上的方法之外,也可以通过重视个体成长环境、国家政府制定相关干预对策、加强个体自身的干预研究等方面提高个体心理复原力水平。虽然此阶段已经有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不足,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得以形成。
  三、复原力的影响因素
  目前,对复原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理论、机制、结构以及一些模型的探讨。例如:常慧青对青少年心理复原力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如何提高青少年心理复原力的素质,为青少年健康发展奠定基础;郭雪萍、汪胜亮分别深入研究大学生复原力的影响因素和干预对策,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指导。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大体上将复原力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个体、家庭、社会三大类。
  (一)个体因素
  自我(个体人格的核心)对心理复原力产生重要的作用。在结果取向研究中Bonanno等人在“9.11”恐怖袭击事件幸存者中发现,心理复原组个体的自我提升得分都显著高于其他组别的个体。这研究有效地说明个体的自我是实现心理复原力的重要资源。在雷鸣的《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心理复原力》一文中指出,自我和谐因素与心理复原力的关系可以深化自我与复原力的关系。而且调查结果显示,自我不和谐因素与心理复原力呈显著的负相关,自我灵活性与心理复原力呈显著的正相关。这可能是因为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容易导致个体对自己产生不合理的认知,更倾向于产生消极的应对方式,从而导致个体对压力的控制感以及承受能力下降。   在此之前,王倩的研究指出自我和谐对幸福感的重要影响。而自我和谐又与心理复原力存在相关,那么幸福感与心理复原力存在什么样的关系?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得出,主观幸福感可以影响复原力水平。与国内的某些研究结果相一致,主观幸福感得分越高,复原力水平越高。个体主观体验到的幸福程度越高,对待身边发生负性事件更容易用一种乐观向上的方式处理,这样就会使复原力的内在保护因子增加,从而使个体表现出较强的心理复原能力。在崔丽霞、殷乐的实验研究中得出结论,积极情绪在心理弹性与压力间起到中介调节作用,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刚才的解释是正确的。
  郭雪萍在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时得出了,人格的内外向性与情绪性均对复原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对此可以这样理解,具有外向性格的人热爱交际,社交面广,那么当这类人遇到困难时就容易得到更多朋友的帮助和支持,使其复原力的外在保护因子得到增加;而内向性格的人比较沉默,不善于交流,这类人较外向性格的人有较少的支持和帮助,从而降低了复原力的保护因子。那么情绪稳定的人有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通常不会采用偏激的方式处理问题,从而增加了复原力的内在保护因子。反之,情绪不稳定的个体缺少自我控制能力,易激动,使复原力的内在保护因子减少,使复原力的水平偏低。
  (二)家庭因素
  复原力不单指个体所拥有的个人特征,它还包括一些社会资源,如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帮助和支持。大量研究表明,家庭是最主要的保护因素,为个体提供心理复原力的社会情感支持并且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由于父母教养方式与众多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如焦虑情绪、人格、应付方式、自我概念的形成等,所以有专家认为父母教养方式同样与复原力存在相关关系。根据对大学生的调查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的确对心理复原力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并且积极的教养方式更利于子女的心理复原力的发展,而且母亲采取的教养方式对于子女复原力的影响大于父亲。这样有效的提示家长应该更加重视母亲角色在子女心理复原力培养成长中的重要影响力。
  (三)社会因素
  除了以上两种因素的重要影响,社会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黄敏娟指出领悟社会支持与复原力存在正相关。也就是说,个体主观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建立更好的复原能力的欲望就越强烈,所以会表现出更好的复原能力。而且社会支持会以复原力为中介间接影响积极应对方式。那么可以这样理解,社会支持状况良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些支持资源,拥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在面对问题时就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聂远刚以青少年为被试的实验得出,人际和谐、社会支持与心理复原力存在着显著相关[10]。这一结论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理论。并且在杨彩霞的结论中得出积极的应对方式对复原力也存在着正向预测作用。那么复原力作为中介不仅可以影响积极应对方式,而且在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之间也起着中介作用,并且对心理健康存在着正向预测作用。
  四、教育启示
  通过对心理复原力的调查研究,使我们了解到培养心理复原力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不论对于成人个体还是处在成长中个体来说良好的复原力水平可以更好地帮助个体身心健康的发展、更轻松地面对挫折和困难、更愉快地与人进行交流,使其更有信心的生活。那么,复原力的这些优势促使我们不由自主对日常生活重新审视,在这审视的过程中我们又得到了以下这些新的启发。
  (一)家庭方面
  在家庭中,对与心理复原力差的孩子,父母需尽可能采用鼓励的方式对待他们,营造一种和谐的家庭氛围,使他们获得更多的信心和支持,培养个体的积极情绪。应该使个体意识到犯错误是正常的表现,不要因为自己犯了错就不知所措,久而久之导致压力加大,用积极的情绪和乐观心态面对压力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要与孩子多沟通,做朋友,这样会帮助家长从不同的角度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也是孩子对家长有了不同的了解,这样会促进两者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学校方面
  在学校时,教师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复原情况,对心理复原力差的学生给予关怀。而且在同伴交往中,应该互相帮助给予同伴最大的支持。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培养个体对生活的乐观信念,引导其形成客观的归因方式和成就动机取向是十分重要的。使其避免由压力引起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从而促进心理复原力的发展。

  (三)社会方面
  在社会中,我们应该加强宣传力度,使人们知道心理复原力的重要性。例如,举办公开免费的讲演、发放有关心理复原力的相关手册等。提高全民素质,鼓励人们乐于助人,改变社会风气,加强社会支持这对于心理复原力低的个体十分重要。使他们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感到温暖比起理论疏导有效得多。我们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个体得到更好的发展。
  五、研究不足
  虽然我国对复原力的整体研究已经初步有所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国内有关复原力的研究工具还是较少的,目前较成熟的是阳毅和刘兰兰2005、2007年编制的测量大学生复原力的量表[12],但是此量表取样的地区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其适用性受到地区局限的限制,其广泛适用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大部分学者还是直接引用国外编制的量表或进行修订后进行实验测量。其次,有关复原力的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还没有真正从本土化的角度来研究复原力。因此应该根据我国国情结合心理复原力研究的国际趋势在理论和干预方法上进行进一步研究,为心理复原力领域的研究做出特有而有创新性的贡献。
 


上一篇:心理复原力的探究综述
下一篇:团体心理辅导在谈心谈话工作中的运用研究

投稿方式: 邮箱: QQ1:3477019158
QQ2:2137681981@qq.com
投稿时邮件主题请写明文章名称+作者+作者联系电话
咨询热线:
客服QQ: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李编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张编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冯编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孙编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聂编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刘编辑
中国硕博论文网 中国硕博论文网多年专注服务发表 咨询QQ:QQ1:3477019158
QQ2:2137681981
我要发表期刊
业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