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分层导学
发布时间:2023-04-09 15:30所属分类:教育类期刊浏览:次
浅析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分层导学 初中生受到学习能力、性格因素、生活环境、思考方式、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制约,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会出现明显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体现为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到,这无疑会严重影响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
浅析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分层导学
初中生受到学习能力、性格因素、生活环境、思考方式、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制约,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会出现明显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体现为“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到”,这无疑会严重影响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既要兼顾全体学生,也要满足个体需求,实现因材施教。此外,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有些数学教师只会重点关注优等生,忽略了“后进生”;而有些“后进生”也因而放弃数学、厌恶数学。所以,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必然会制约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的成效。
一、调查学生差异,合理导入分层
若想全面落实分层导学理念,合理调查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关键。作者通过对班级学生升入初中时的数学成绩的了解,以及对他们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情感、性格、学习能力等要素的分析,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分层。这期间,需要注意的是,分层导学和分层教学不同,分层导学是建立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的,只要教师心中有数即可。
分层共三个层面。第一层为A组,由“后进生”组成。这一组学生的主要表现为:学习能力弱,学习热情不高,缺乏足够的学习毅力和学习方法。第二层为B组,由中等生组成。这一组学生的主要表现为:喜欢学习,但是学习兴趣不浓,稳定程度低,缺乏合理的学习方法,数学思维不完善,但是B组个体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都存在相应的优势,整体能力强过A组学生。第三层为C组,由优等生组成。这一组学生的主要表现为: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毅力,具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而且有效,综合能力明显超过前两组。
二、教学以生为本,全面落实分层
在具体教学中,课堂练习的时候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要针对学生各自的学习目标为他们导入符合实际需求的练习项目,以此增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把握能力。
例如,在讲授“平行线及其判定”的知识时,便可以为三组学生布置不同的思考任务。A组学生能力薄弱,在布置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什么是平行线?这个问题相对简单,教师可以随机抽查,并以此巩固A组学生的基础知识。B组学生基础能力强,接受能力超过A组学生,可以给他们布置如下思考问题: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为平行线?它的判定定理是什么?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可以起到发散思维的目的。C组学生综合能力强,不仅具有强悍的自学能力,同时还善于对问题进行延伸思考。所以,可以为他们布置探究型任务:利用逆向思维判定平行线的定义。总的来说,A组学生和B组学生的综合能力偏弱,虽然通过系统的锤炼可以提高基本习题的解答效率,但是在考试时,却经常会在探索性强的题目上“摔跟头”。所以,在分层导学的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并鼓励A组和B组的学生尝试探索C组学生的问题,鼓励他们在课堂中质疑、求异,并对同一道经典习题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并总结出多种解答方法。
三、充分总结教材,科学创建分层
教材是实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根本,所有教学活动都要以教材为依托。因此,在引入分层导学思想时,同样要以教材为蓝本,确保活动服务于教材。期间,在针对三组学生的学习差异和学习现状总结教材时,教师需要制定出符合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训练内容和程序,只有这样才能让分层导学案更加符合课题要求。根据A组、B组、C组学生的具体差异,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时既要有所侧重,同时还要遵从循序渐进的思想,即让知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并指导学生在关注知识生成的过程时,把握知识的精髓,从而让学习达到更深的层次。
以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一章为例。A组学生能力相对薄弱,设计的教学目标要简单一些,比如通过实物形状联想出几何图形,并由几何图形联想到实物,从而初步掌握概念;B组学生能力相对平均,基础知识掌握到位,所以在安排学习目标时可以将梯度放大一些,确保他们可以在学习的同时得到思维的锤炼,并要求他们熟练地使用基础知识;C组学生自学能力强,思维开阔,可以为他们设计一些难度大、开放性强的学习目标,并要求他们对已学知识进行延伸探究,如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建立空间感等。
四、规划课后练习,实现作业分层
课后练习是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知识熟练程度的关键手段。在导入分层导学思想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后练习的内容也要有所侧重。
以“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从算式到方程”为例,在规划课后练习时,针对A组学生,可以多布置一些基础性的练习题,以此巩固他们对一元二次方程解题方式的把握;针对B组学生,在延续A组任务的同时,引导他们思考等式的性质,并尝试利用草纸演算提炼出等式的性质的生成过程;针对C组学生,由于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因此在规划课后练习的时候,可以适当地鼓励他们阅读思考“方程史话”,并尝试解答“移项与合并”方面的习题,以此落实他们对学习目标的延伸探索。
作者通过长期对分层导学理论的思考和探索,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分层导学的前提是学生主动参与,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从被动转化为主动。第二,分层导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但分层导学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手法,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同样重要。此外,分层导学中的“高靠”原则让学生“跳跳脚”能摘到桃子,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信任。第三,时刻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绪,数学教师要联合班主任及家长与学生进行定期的情感交流。所以,教师既要规划好教学方案,同时还要建设融洽的双边关系,从而让学生带着兴趣投入到教学当中。
上一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智慧教学方式探讨
下一篇:谈高中数学教学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