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课堂教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3-10-21 10:33所属分类:教育类期刊浏览:次
浅谈体育课堂教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在我国的深入,体育课堂教育逐渐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体育课在训练学生运动技术、增强体质、锻炼体能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比拟的,同时它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不可
浅谈体育课堂教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在我国的深入,体育课堂教育逐渐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体育课在训练学生运动技术、增强体质、锻炼体能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比拟的,同时它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笔者此文就对体育课堂教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做简单的探讨。1.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制订的健康定义中提出了全面健康的三要素:无躯体残疾;无生理疾病;具有社会适应能力。由此拓展到初中生群体,我们可以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的表现定义为能正常地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具备一定的学习效率;能与老师、同学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情绪基本稳定;有浓厚的社会交往欲望;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及对紧急事件的应变能力;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感;心理符合其年龄水平,自主及定位能力强。
在初中阶段,学生通常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类问题,这也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表现方式有心理压力增大,精神萎靡不振,产生厌学情绪,对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考试、老师和家长的教导出现抵触或消极情绪。
(2)人际关系问题。表现在与教师、同学、父母以及社会交往中他人的关系。
(3)青春期问题。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其主要表现为封闭自我、情绪不稳定、敏感,早恋等。
(4)挫折处理问题。初中阶段的挫折主要来自学习方面、人际关系方面、兴趣和愿望方面、自我尊重方面等。
2.体育课堂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原理
(1)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转移消极情绪。人在受到某种挫折时,在大脑里形成一个强刺激,从而引起一个兴奋灶使人陷进痛苦和懊丧的情绪之中。如果这时去从事体育运动,就可以转移大脑皮层中的兴奋中心,运动中枢的兴奋就会抑制痛苦中枢的兴奋性,从而把烦恼抛到脑后,恢复情绪。
(2)体育项目本身的特点可以促进心理健康。团体竞技的课堂项目,例如,拔河、篮球、足球等可以让学生在团体合作中,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流,有效克服孤僻、封闭的性格,增强对他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3)体育锻炼有促进智力和能力的发展的积极作用。体育教学过程是融知识、技能、情感、意志和团结协作为一体的教育过程,体育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感知、观察、记忆和思维。
3.体育课堂上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
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体育教师在把握教学方向,设置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制订教学活动的计划的过程中可以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使学生心理与体育教学的相互作用得以实现。
(1)注重教学中的心理调节。中学生会出现的心理问题如上所述,那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调整。①练习时先降低要求,循序渐进,认真做好保护、帮助工作,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②对落后生加以区别对待,增强他们的信心。所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是消除学生不仅是在体育课堂上,也包括日常学生生活中的胆怯、恐惧心理的良策。
(2)重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常大家都认为体育教学就是户外运动。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它对于教育的影响不断深入,体育教学也可以在其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教学电视、计算机进入体育课堂。采用生动形象的图形、多媒体动画、声光技术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让学生领略人体运动的力与美,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强烈兴趣。
(3)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过去, 体育课堂都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主。但这没有让学生自己创造出新的学习方法来兴趣更强、效果更好。
(4)在体育教学中控制合理的运动负荷。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频率等。从运动类型来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的一般是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等;从运动强度来说,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能够改善焦虑、抑郁的情绪状态。
上一篇:排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探讨
下一篇:初探大学班级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创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