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犯罪大学生的犯罪心理解析及矫治
发布时间:2023-10-28 10:55所属分类:教育类期刊浏览:次
违法犯罪大学生的犯罪心理解析 及矫治 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日益增多,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和严重危害,引起了学界的广泛思考与关注。然而,学界在研究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时,大多是从违法犯罪大学生背后所存在的家庭、学校、社会等客
违法犯罪大学生的犯罪心理解析及矫治
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日益增多,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和严重危害,引起了学界的广泛思考与关注。然而,学界在研究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时,大多是从违法犯罪大学生背后所存在的家庭、学校、社会等客观原因着手去寻找其犯罪根源。诚然,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复杂多样,但其违法犯罪心理才是犯罪根源。因而,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深刻分析违法犯罪大学生的犯罪心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矫治对策,以期对于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以及帮助违法犯罪的大学生转化向好,并顺利回归学校、家庭和社会能有所裨益。
一、违法犯罪大学生的犯罪心理分析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都是违法犯罪行为人特定的心理活动的具体体现,违法犯罪心理是生成违法犯罪行为的基础和前提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违法犯罪大学生的犯罪心理主要表现为虚荣心理、侥幸心理、嫉妒心理、猎奇心理、色情心理和逆反心理等。
(一)虚荣心理
心理学上的研究认为,虚荣心理是指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从物质或精神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从我国当前在校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来看,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没有工作,缺乏相对固定的经济收入,其生活、学习、交友以及其他的花销只能依靠父母、亲友定期或不定期的给予一定的生活费用。与个别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相比,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金钱支出上存在巨大的反差。久而久之,巨大的心理反差会给其心理带来一定的负担和刺激。为了满足其不健康的虚荣心理,违法犯罪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便成为了他们的首选。
(二)侥幸心理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以及心理学中的解释,侥幸心理,是指偶然地,意外地获得利益,或躲过不幸,引申为人们贪求不止,企求非分,意外获得成功或免除灾害的心理活动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侥幸心理存在于每个人心中,并反映于每个人的具体思维活动之中。正常情况下,侥幸心理只是本能的潜意识,不会干涉行为人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但当行为人意志力与自控力下降时,侥幸心理就会占据上风,从而支配行为人去从事某种行为 。由于违法犯罪的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年纪小,心理上、生理上不成熟,自控能力不强,易受外界引诱,因而,往往在侥幸心理的作用下,不知不觉地走上了违法犯罪之路。
(三)嫉妒心理
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普遍具有较为强烈的好胜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好胜心对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起到积极作用,但如果超过了一定限度,就有可能会转化成为具有较大消极作用的嫉妒心。 实践中,有的违法犯罪大学生对自身的期望值较高,怀有强烈进取心和好胜心,在生活中、学习中处处和别人攀比,总想处处超越他人。当自身种种成绩与别人相比产生巨大差距难以超越时,便会产生嫉妒心理。在这种嫉妒心理的不良作用下,如受到周围不良因素影响时,便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四)猎奇心理
所谓“猎奇心理”是指行为人对未知的事物怀有强烈的了解欲望,以达到寻求刺激之目的的心态 。调查表明,大多数大学生正处于追求刺激和富于冒险的年纪,求知欲比较强烈,对万事万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由于受年龄、认识水平、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制约,部分在校大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更谈不上运用一定的道德和法律规范来指引自己的行为。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他们往往会主动追求那些神秘、刺激和冒险的东西,以寻求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更有甚者为了追求刺激、满足心理需要的事物,而不惜违法犯罪 。
(五)色情心理
大量的实践和具体的案例表明,科学、有效、健康的生理和性心理教育,是防止在校大学生性犯罪的关键。大学生正处于身体的生长发育期和青春萌动期,他们涉世未深,对于色情信息的抵御能力差,自控力也不强 。处于这个阶段的在校大学生,迫切需要家长和老师对其进行正确地引导、规范和教育。淫秽色情读物与视频会对大学生的身心产生强烈的性刺激和性诱惑,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沉迷于其中、难以自拔,最终导致道德扭曲,甚至刺激其产生犯罪动机,并进而一步步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六)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一种对事物所作的反应跟当事人的意愿或多数人的反应正好相反的一种心理现象。 随着大学生的生长发育,他们的独立观念和自我观念也进一步膨胀,急切地渴望能摆脱家庭、学校的制约,走上社会,过上无拘无束的自我生活。此时的大学生,经常会用比较激烈的语言和怪异的行为来突出自我,强调自我观念,对身边的人和事持批判或反对意见。逆反心理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起着一定的不良作用,如不加以有效教育和规劝,极易使部分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违法犯罪大学生的心理矫治对策
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不仅是家庭和学校的骄傲,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部分大学生却因违法犯罪而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不仅给家庭带来了难以磨灭的精神痛苦和巨大伤害,而且也给学校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和危害。因此,结合实际,从违法犯罪大学生的犯罪心理着手,进行因人而异的心理矫治对策,对于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以及帮助违法犯罪的大学生转化向好并顺利回归学校、家庭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违法犯罪大学生的人格矫治
针对违法犯罪大学生不健全的人格及心理表现,我们可以从培养其健全的心智和矫治不良的性格特征着手,采取有效举措,初步消除不良品格的影响。首先,着力加强违法犯罪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本地实际和违法犯罪大学生的心理表现,通过进一步加大对违法犯罪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提高其思想认识觉悟水平,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使其能自觉建立防范违法犯罪的道德防线。其次,着力提高违法犯罪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结合学生实际和典型案例,通过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观看普法影视作品、聘请司法人员进行专门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法律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全面提高违法犯罪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最后,着力加强违法犯罪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结合本地实际和违法犯罪大学生的文化水平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加大对违法犯罪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力度,通过耳濡目染地熏陶和培养,进一步提高其文化素质修养和心理感悟。
(二)因人而异,多措并举,实现标本兼治
由于违法犯罪大学生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的时期,可塑性强,可根据其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矫治方法,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其内心觉悟,从而使其回归社会。但在对违法犯罪的大学生进行心理治疗之前,应首先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帮助其建立对治疗者的信任。
首先,可以把心理学的正强化和负强化、厌恶疗法等专业技术运用到对违法犯罪大学生的日常矫治之中 。结合他们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具体表现,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奖优罚劣,进一步强化其健康的心理意识和行为,逐步减轻或消除他们的一些不良症状或行为习惯,并形成某种新的、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行为。
其次,还可以从关心他们的生活、情感等方面入手,恰当地对待他们。在建立起基本信任后,治疗者可以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地个别诊断,了解其心理、情绪及行为问题;同时,还要了解其犯罪原因、犯罪经历、文化水平、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进行综合矫治。对缺失亲情和友情的部分违法犯罪的大学生可采用情感回归的内省疗法,使他们恢复正常的情感。
最后,培养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提高违法犯罪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对违法犯罪大学生的转化向好十分重要,也是防范其重新犯罪的关键。对此,可采取多种有效举措,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心理健康活动以及心理感化教育,帮助违法犯罪大学生形成积极乐观且健康向上的心理,从而使他们顺利摆脱心理阴影。
总之,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学校的视角来看,在防范大学生违法犯罪上,高校除了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预防大学生犯罪心理的产生和矫正违法犯罪大学生的心理外,还必须携手家长和社会各界,共同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